不疾不徐,在瑞典

searat
7 min readAug 25, 2020

--

2020 年三月下旬新冠疫情在瑞典爆發後,大多國際生紛紛趕緊搭機逃難,筆者本人則是選擇留下把學期念完。在這段不尋常時期中,有空便會跟朋友或是獨自到湖邊散步,藉此暫時拋開因為情勢無常變化而伴隨的焦慮。

Göteborg 市區周圍充滿著大大小小的湖泊,其中 Delsjön 是距離筆者住處最近的一座,步行即可到達。市內其他地區的朋友也可以搭 50 號公車至終點站 Kallebäck 後步行約 1~2 km 抵達 trail 出入口, 或者是 5 號電車由湖的另一側進入。Delsjön 不僅是 Delsjöområdets Naturreservat (哥德堡內最大的自然保留區) 的一部份,同時也是全程 27 段(340 km) 的 Bohusleden trail 第 2 段所包含路程之一 (Figure 1)

Fig. 1. 橘色 highlight 路線是整個 Bohusleden 的第 2 段 (STENSJÖN — SKATÅS),長度為 8 km. 而兩個藍色箭頭則分別指向 Stora Delsjön (左) 和 Lilla Delsjön (右)。

儘管瑞典對於疫情採取的 no lock-down 政策飽受國際媒體各種議論,且政府也承認在某些部分特別像是針對是養老院的防疫的確有些疏失。然而正是因為這個特立獨行的政策,某種程度上凸顯了瑞典人看待事物心平氣和、安然自若的心態,這也使筆者在這半年間對於生活態度上產生了更多的省思與探究。

Fig. 2. Stora Delsjön 繞一圈約 9km,兩小時漫步綽綽有餘
Fig 3. 全程路面平坦

由於筆者在瑞典期間接觸的朋友大多為 20~25 歲間的工程學生族群,或許是當時科技產業受影響較小的緣故,很幸運的大多數已有工讀/實習的同學都有保留住職位 (改為 work from home) 而不是直接被資遣。反倒是當時仍在求職的朋友們 (包括筆者自己) 因為許多企業人事凍結而受到比較大的挫敗。如此一來收入來源保住,再加上國內的軟性防疫策略 (多數商店、大眾運輸皆未關閉),使得瑞典在 2020 上半年相較歐陸彷彿另一個平行時空,生活些許不便,但仍舊運作。

瑞典境內湖泊森林眾多,再加上平時街上消費娛樂鮮少,因此大多年輕人都挺熱衷戶外活動,時不時便會到草坪上曬日光浴或是去山林間慢跑。或許因為維持這種生活步調的緣故,瑞典人給筆者的第一印象感覺上既是心靈寧靜又自在的。

Fig. 4. 平靜時的湖面與天空幾乎呈同樣顏色

疫情當下,年輕朋友們同樣也是抱著既不過度樂觀也不至於消極的態度坦然面對。許多人承認短期內情況並不會有太大好轉,但也相信局勢不會惡化到無法挽救的地步。因此比起歐盟其他國頒布的嚴峻外出禁令,對於國內佛系防疫抱持肯定態度的朋友們相信政府如此低限度的干涉反而才是抗疫的長久之計。這些支持者的論點是,畢竟再怎麼嚴格的措施,終究還是會受到經濟壓力而有解封的一天,到時開放後民眾必然又會一時過度鬆懈而導致重蹈覆轍。與其等待這樣的惡性循環發生,瑞典人更希望是藉著全體的互信與配合 (e.g. 身體不適者自主隔離),一點一滴的適度調整生活模式並順其自然。抱持著這種理念的官方與民間,在筆者眼中其實更像是 lagom 文化的顯現。"Lagom" 粗略翻譯為 "不多不少" 或 "中庸" 的意味,是瑞典文化中頗具特色的一種生活態度,認為在日常處事中凡事維持著 "剛剛好" 的程度才能走得最長遠。

除了上述較有爭議的防疫心態之外,lagom 哲學在瑞典學生身上也有鮮明的體現,使得他們能夠在學業、健康、和人際之間找到一個恰巧平衡點。即使身為忙碌理工肥宅們,筆者修課期間同組的同學絕大多都能夠維持一周健身數次,三餐親自料理而非依靠泡麵零食,以及周末戶外走走的規律習慣。能夠達成這種規律生活並非因為瑞典的課業簡單好混,相反的瑞典的工程教育非常看重實作能力與團體合作,筆者所修的數門課除了考試之外皆還有分組實作的 project。在 project 中除了要完成自己的部分之外還得花費不少時間心力和組員討論與整合,因此絕對不是件輕鬆之事。正是因為瑞典學生不會把所有時間單單投注在作業上,平衡(剛剛好)的安排使他們真正在投入時間做事時反而能維持在精神飽滿、連續專注的狀態下進行 (通常是在日照充足的白天)。換句話說瑞典學生能夠保持步調悠然是歸於利用了良好的 "身心狀態" 和 "高專注力" 來換取 "所需時間"。這樣的工作文化,對於習慣了亞洲緊湊、高時數作息的筆者來說,事實上是個相當特別的體驗,同時也是期待能夠邁進的目標。

Fig. 5. 湖的西南側有座浮在水面上的橋,當有人慢跑經過時整條橋都會晃
Fig. 6. Bohusleden trail 沿路的樹幹上偶爾會有橘色緞帶或記號,作為指引以防迷路

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不論是因為疫情或是即將邁入職場的不安,絕大瑞典學生都是以從容自若心態面對。或許是因為國家富裕且福利完善,學生在職場的選擇上並不會受到過多來自家庭或同儕壓力。筆者深知在台灣許多年輕人都會被家族長輩勸導考公務員,或者如果是理工科畢業甚至會被質疑為何不去台X電、聯X科等等。然而在瑞典由於高稅收的制度,各行各業在稅後收入其實是不會差太多的,也因此在工作的選擇依據上更傾向是擇其所好而非滿足他人的期待。

就如同當地冰冷的寒冬一樣,瑞典人的冷靜有時甚至帶些荒謬。記得有次在健身房巧遇同組同學 J君便稍微閒聊:

J君: 欸你有中 Covid 嗎?

筆者: 沒欸怎麼?

J君: 我月初的時候好像得了,有發燒然後呼吸急促,整整躺床了快兩周!

筆者: 那現在好點了?

J君: 應該完全痊癒了,只是最近好多人中喔。

筆者: 對啊,G教授上次才寄信說他身體不舒服無法改期末考卷,那我們的成績怎麼辦?

J君: 看著辦囉~ (笑)

(雙方繼續做下一組)

(註: 最後考卷有改完,推測老師應該平安康復?)

對於瑞典人年輕族群而言,如今疫情的流行變成了既定事實,即使不幸碰上仍會平靜淡定的去克服,一步步遵照著政府的方針自行處置,少了多餘的慌亂與惶恐。畢竟,日子終究得繼續過下去的。反觀這段對話若是發生在台灣,我們倆應該不是被旁人報警抓去隔離,不然就是在網路上被肉搜公審了吧 XDD

Fig. 7. 湖的西北側有片大草原,是大家曬太陽野餐的熱門地點
Fig. 8. 夏季時,人們會划著小舟橫跨湖泊,然後在甲板靠岸

不論瑞典的奇葩式防疫最後結局為何,筆者相信瑞典人民面對生活從容不迫的哲學,在很多方面仍是非常值得學習的,特別是在這個不安寧的時代。最近在處理出發荷蘭前的大小雜事上也算告了一段落,對於接下來的挑戰,筆者也期許自己能在關鍵時刻平心靜氣去面對。友人曾問過,當前疫情蔓延、經濟蕭條的狀況下前往歐洲都不擔心嗎? 不禁讓筆者想起先前在某篇留言中看到的一句頗喜歡的話:

Meh. I’ll make it. I always do.

--

--